其他方式登录
简介: 原名李尧棠,另有笔名有佩竿、极乐、黑浪、春风等,字芾甘。巴金在文革后撰写的《随想录》,内容朴实、感情真挚,充满着作者的忏悔和自省,巴金因此被誉为“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”。
简介: 晚饭后出去散步,走着走着又到了这里来了。从墙的缺口望见园内的景物,还是一大片欣欣向荣的绿叶。在一个角落里,一簇深红色的花盛开,旁边是一座毁了的楼房的空架子。屋瓦全震落了,但是楼前一排绿栏杆还摇摇晃晃地悬在架子上。我看看花,花开得正好,大的花瓣,长的绿叶。这些花原先一定是种在窗前的。
简介: 本书分随想录、探索集、真话集、病中集、无题集五个部分,收入《谈》、《多印几本西方文学名著》、《探索》等随笔作品150篇。
简介: 《憩园》写战时回到故乡枣成都一作家,寓居友人的新置馆邸枣《憩园》写作。在那里他发现《憩园》主人夫妇有内忧,新婚的女主人,受前妻留下独生子小虎的困扰,前妻娘家是巨富,他们有意无意利用小虎折磨续弦的后母。随后他又发现憩园旧主人的悲剧,他因一桩婚外爱情,被长子和爱妻逐离家庭流落破庙中,可是爱他的小儿子则与他保持神秘的往来,并且常到憩园折花安慰他父亲。
简介: 巴金的“电”是“爱情三部曲”的最后一部,为良友文学丛书第十七种。故事接续“雾”、“雨”,讲述了李佩珠和她的朋友们组成了一个革命团体,吴仁民也来到这里,此时他已经成为一个成熟的革命者,他与李佩珠之间产生了爱情。但很快,革命事业遭到沉重打击,不断有成员被捕被杀。此时佩珠的父亲在上海失踪,她委托吴仁民回上海寻找,自己留下来继续朋友未完成的事业。
简介: 本书主人公是革命志士吴仁民,他满怀革命热情,而在周围人看来,他是鲁莽、轻浮。得不到众人理解,他感到无比寂寞,只好求助于女性,于是便沉溺于爱情之中。最终,女性的自我牺牲使他振作起来,重新投身革命。书中还讲述了高志元、方亚丹、李佩珠、周如水、张小川等知识分子各不相同的革命态度和行为。有的沉迷于爱情,有的满足于说教,有的忘我于革命。
简介: 小说的主人公是从日本留学归来的周如水。他怀着“土还主义”的乡村建设理想,在海斌旅馆巧遇从前仰慕过的美丽温柔的“小资产阶级女性”张若兰,他们双方互有好感。周如水却没有勇气表白。他在家乡有个没有爱情的丑妻,是他十七岁时父母为他娶的,为此他拒绝了几次可能的幸福。周的好友,一个走出家庭过着苦行般生活的陈真,告诉张若兰真相,鼓励她主动向周表白并帮助他摆脱家庭束缚。周如水此时接到父亲来信,要求他回去当官,软弱的周如水最终拒绝了张若兰的爱情,但也没有勇气回家。一年后,周如水又回到这个旅馆,此时他才接到家信得知家中妻子早于两年前病死,但张若兰早已离去,只剩下他在海边独自悔恨。小说“雾”通过对几位年轻人的性格的描画,揭示出当时的年轻人的理想与选择的迷惘。
简介: 激流三部曲之一,描写旧式封建家庭的解体和青年人的反叛。故事集中在1920年冬到1921年秋的八九个月时间里,揭露了封建专制制度的罪恶,撕开了在温情关系掩盖下的大家庭的勾心斗角,暴露了所谓“诗礼传家”的封建大家庭的荒淫无耻,也描写了新思潮听唤醒的一代青年的觉醒和反抗,从而宣告了这个封建大家庭必然崩溃的命运。
简介: 巴金,原名李尧棠,字芾甘,1904年生于四川成都。他的一生几乎贯穿于整个世纪,现在仍以其耄耄之年、病弱之身,执著地关注着我国的文学事业和民族的命运。他是文学界难得一位世纪老人,更是一位享誉国内外、备受社会尊重的现代文学大师。
简介: 《春天里的秋天》是巴金基于当时泉州社会现实创作的小说,讲述了一个凄楚动人的爱情故事:一位姓林的中学教师在泉州和他的女学生郑佩容相爱着,但遭到女方父亲的强烈反对,他俩逃到厦门鼓浪屿。但是他们的爱情终难为封建礼教所容,在短暂的幸福时光过后,郑佩容在母亲的电促下返回泉州,从此音信杳渺,最终在父母所包办的婚姻中郁郁而终。
简介:
简介: 《第四病室》是一部日记体小说。1944年5月、6月间巴金住进贵阳中央医院三等病房,他便以此为背景,虚构了一个姓陆的青年因病,住进了国民党政府开办的医院的第四病室,陆姓青年见到工人、农民、城市贫民在病室中一个接一个地死去了。巴金在《后记》中说,第四病室“可以说是当时中国社会的缩影”。